当前位置: 银杏树 > 银杏资讯 > 银杏新闻 >

一个后银杏树经济的时代来临

时间:2012-08-12 来源:银杏树 作者:银杏树价格点击:

        很早以前,老家农村,各种树木都有,成片的树林,那时放学之后去东园和西园爬树摸鸟,曾经成为小学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童年回忆。去田地里偷个萝卜,躲在树林里面吃吃也是非常的开心。之后懵懂的感觉,村干部把村子里面的除了银杏树之外的所有树木都砍伐干净。那时大的银杏树有的已经长了几百年了。估计村子里有几百棵。村干部将大树木承包给村民,村民可以打树上的果实卖钱。银杏树叶也可以卖钱。那时镇干部要求村民改农业为林业,在田地里大面积的种植银杏树。这时催生了高价的银杏果。九十年代达到50元\斤。树叶7元\斤。田地里面的银杏树就这样在家家户户落地生根。成长到现在。
       接近2000年,田地里面银杏树木成林。银杏叶提炼的黄铜价格昂贵。一度吸引了好多外国到本地投资。那时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各镇的黄铜厂兴建。镇给各村下指标收购树叶。2.2元\斤。由于大面积的栽植银杏树的劲头已过,对种子的需求减弱,这时候的银杏果已经降价,但有银杏叶的支撑,村民收入还算满足。但由于个别领导和当地的村民,面对金钱,诚信的缺失。在卖给老外的树叶里面大面积的掺假,最终导致老外撤资走人。工厂生意惨淡最终破产。整个银杏产业陷入的历史的低迷期。但村民细算还是比种粮食收益高。就继续坚持打理田地里的银杏树。村民成为了整个时期的最大受害者。而个别领导私人腰包是鼓鼓的。先富了这部份人。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应了当地的领导人员素质低下,估计到现在也高不到哪里去。
到了两千年第一个十年的后边。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腰包鼓起来了。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高起来了。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道路景观绿化是红红火火。带动 了苗木产业。这个时候幸运的沂河两岸的儿女赶上了一个历史的大好时期。动辄几万一棵的苗木。让人们赚的家里流油。但凡有点能力识字的人,都做起来苗木生意。能力强的做大老板。能力弱的做小老板。家家户户都做苗木生意。就连那些十几年前外出躲计划生育的人都回家,做苗木。短短几年,富裕了大部分人。当地的小伙子找对象不愁,小丫头嫁人要挑好的。
每次回家看看谁都是等着做老板的。
       村干部开始勾结具有黑恶势力的人大肆贩卖村里具有省级保护的生长了几百年的银杏树,钱则流入了个人腰包。村民为了让树木一年长几厘米。每次浇地的时候朝田地里灌溉的农药像牛奶一样。这些农药要么挥发到空气中要么渗透带地下,进入地下水源供人们饮用。去年一个300户人家的村庄,有24人去世,去世的人中有一半年轻化,大部分死于癌症,而这些癌症的发生和当地的槽糕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田地里的树木也成为了村民之间互相报复的对象,谁得罪了谁,田地里树木被搞死几颗损失就是几万。大部分人每天去田地里查看巡视成为了工作的一内容。更有甚者,本来很亲近的一家人。两户人家田地挨着,就因为谁的树木靠近桑沟近了就要砍掉,有的人邻边的地。看你家树木长的好。故意在你涨势较好的树旁边载一棵差树不让你长,这种嫉妒加不平衡的心里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儿时的亲情、邻里情谊到现在变了味道。
      随着经济的富裕,大部分的年轻人开始大量的生育小孩。记得有人举报谁谁生育了5个孩子,;;;??。像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如何承载那么多的人口,宅基地就成为了另外一个被炒作的对象和被争夺的对象。在这边置办一处房产不亚于在城市买一套房。有的人可以指着一片地对它的主人说:你搬走这是我祖宗留下来的,而且村镇党委对这样暗无天日的环境熟视无睹。甚至有的人不惜暴力手段争夺宅基地。,于是村里所有的池塘都被填上。拍卖建房子,以至下大雨雨水和平时的生活污水都无处流淌。而村委会则有了直接的经济收入:

第一,放开鼓励生育收取不等的计划生育费用。

第二,村里的池塘填埋变宅基地。

第三,倒卖村中的银杏古树。

     凡此种种。银杏树带来的了经济,带走了人情,恶化了环境。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的思想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种优越感在方圆几百里内传开。谁谁的家里银杏树能卖几百万。谁谁做生意赚了几百万。在家闲逛,做生意成了部分年轻人的借口。
      如今,随着经济的日趋平稳,苗木市场再也回不带那种历史的最好时期。整个当地的居民又日趋冷静。继续坚守着田地里面曾经价值几百万的银杏林。部分人继续在家里守望,期盼着银杏树的另一个春天。在我看来这里步入了一个后银杏树经济的时代。历史给当地人应该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反思。那就是如何很好的转型,发展银杏树或者苗木的衍生产业。让每个人对诚信问题,对环保问题,对亲情问题的很好思考。才是出路。华西村为什么成为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富了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安居乐业。而为什么我们的家乡的经济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富裕了部分人。留给我们的就是思考!!!!金钱可以带来物质的富裕,但也可以带来精神的匮乏。经常在网上遇到那些有志于为家乡做贡献的人,也时刻的再反思现状和回忆曾经淳朴的乡情乡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