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银杏树 > 银杏资讯 > 银杏新闻 >

银杏树下的书院

时间:2012-01-17 来源:银杏树 作者:银杏114在线 点击:

前几日有事,又回到S城。下午,办好事情尚余些时间,便就近在江边走了走。 顺道参观了书院内的古银杏树

银杏书院大门
同许多古城一样,一条大河穿过了老城区。两岸多是有些年月的梧桐树,微风过处,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扑向人行道,这是它们的归宿。冬日晴空廓然,浮云清淡,远山若黛,山色层次分明,次第展开。马路上车流如织,行人熙攘。江水在冬日下泛着粼粼波光,缓缓流淌着,倒映着长桥和白云蓝天的影子。只是江面不见了前朝去往鄱阳湖的樯帆,想起乾隆下江南时“千帆过尽,不过名利两艘船 ”的说法,不禁莞尔。
临江的几条街道还是原来的格局,只不过少了些木板屋,多了些水泥丛林。棉布店已换作了时装店,五金店变作了通信卖场。那家米粉店还在,但掌勺的已不是那干瘦的老爷子。待冒着热气的米粉端上桌,味道熟悉却又陌生。似水流年,不免心生感慨,坐在这张桌子前的我,昔日的少年郎不也已然是“白发搔更短”了吗?
由于书院内部正在整修,前门并没开放。但这并不能难倒行者,呵呵。
因与书院有半年共处的缘分(原由后面会提及),对周围环境甚是熟稔,我并不着急。
双脚领着自己向后面的小岭高处行走去。爬上一段不甚陡的斜坡,走过不宽的小街,穿过一处机关院落,停下。抬头望去,三层青砖楼后面的一角露出一棵树的枝桠,天空蓝蓝的,树叶黄黄的。我知道,这就是那棵银杏树了,如同离别多年却仍旧亲切的老友;又如时常感念教诲而又心存少许畏感的师长。我也知道,在这个时节,在钟灵台上魁星阁的台基、石阶、檐角也已落满古树的黄叶,这便就是信江书院了。
穿过青砖楼,慢慢地走进书院。虽是冬季,院内仍碧翠掩映,芳草萋萋,几个工人正埋首做活,并没有别的游人。除了像我一样在此探访先贤、寻些安宁,平日里也许不会有太多的闲客游人吧。
书院系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名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扩建后改名为“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楼以祭祀朱熹,改名“紫阳书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称为“信江书院”。(注:此段文字摘自百度)
由着自己的心情,徜徉院内,午后的阳光,洒在白墙黑瓦上,一如几百年前洒在大儒、学子身上,耳边仿若隐约传来琅琅读书之声……
“钟山峙于后、灵山揖于前”。钟灵台上耸立的四角飞檐式魁星阁雕梁画栋,花窗青瓦,古色古香。登阁可俯视信江,远睇灵山。
当年,古书院是我就读中学的学校建筑物的一部分。在这里读完了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此后便与书院相别。前面讲到到的青砖楼是当时学校的行政楼,而魁星阁则是物理实验室(记得在此做过运动学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的实验)。
书院石阶上落满银杏树叶
钟灵台旁,一颗高大的银杏树,它已有一百四十多的树龄了,树皮的上面布满了青苔,见证着书院的兴衰、岁月如水。
蜿蜒盘旋的台阶,是青石板铺就的,一侧是用S地特有的红岩石砌成的护坡墙,留下许多岁月的痕迹。当年在此求学的日子里,曾经多少次踏步走过,或清晨,或黄昏,或潇潇细雨中,或炎炎烈日下…… 每每走过,脚步不由放轻,生怕惊扰了什么?心情却总是安静和愉悦的。
书院与名山往往相得益彰,个中缘由,学者余秋雨是这么讲的,“书院办在山上,包含着学术文化的传递和研究所必需的某种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但又必须是名山,使这些书院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与风水相接,与名师相称,在超逸之中追求着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书院所在的南屏山虽不是名山,但在我眼中也是非凡,隋唐以来陆续建有观、寺、书院。能与信江古书院朝夕相伴半载,实是一种幸运,也是伴随一生的美好记忆,感谢上苍的安排。这儿确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读书好去处。在形式上,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象征;在内涵里,则更是脉络延续的承载。
独自站在魁星阁的二楼,透过木窗的花格,向外望去。不时有扇形的叶片飘然落地,零落地散在四处,它们将真正地与书院融合在一起,一刹间心里闪过对杏叶的羡慕……
但,终究要走出书院大门的。在此处,古银杏树下的书院,寻浮生半日闲,气定息柔,心灵得片刻安宁,便是值得的了。
 
------分隔线----------------------------
银杏树价格